平昌八庙山
平昌八庙山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昌八庙山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平昌县,平昌八庙山为文化旅游景点

八庙山位于四川省平昌县石垭乡场镇东南面,依靠罐子山和阴阳山并行向南延伸至板桥河的九道拐,与达州市的北山乡隔河相望。西南侧至电叉河沟的大岩嵌与青凤乡的佛尔堂隔河相对。西侧在阳雀岭山下沿刘家溪与青凤乡龙井村陈家扁相隔。主要由鹤项颈,观母岩,砖儿坟,牛叉丫,团包梁,姚家坝,来凤大坝(旧称夏房坝)缸家坡,阳雀岭,罗乐坝(指罗乐东坝)等组成,绵延十余里。占据本乡罗坝村,向阳村部分来凤村全部面积,地势较阴阳山相对低缓,陡崖相对较少,山顶面积相对较少,不像阴阳山那样沟壑纵横,曲折幽深乱石堆积。但其秀美之态则不亚于阴阳山。

八庙山的两侧山下都有比较平坦的坝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主要的村民聚居区,如向阳村的姚家坝,罗乐村的罗乐坝,来凤村的夏房坝(旧称)。整个山顶没有像阴阳山那样有一条纵贯山间的大道,只是在一些山丫间有几条横穿的山间小道,便于山岭两边的人们来往,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来凤,向阳两村联合修建了一条机耕道,联通石垭场,在阳雀岭的南侧分支各通本村院户。2007年又在国家的资助下,本地党员,干部,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将其原道改建成乡村水泥路。关于八庙山的名字来源,民间有三种说法: 一是:在八庙山的四周外围,其附近过去分布有八个寺庙(不包括中心团包梁的八庙山.山神庙。因为在过去的风水学说上,中间表示朝堂,四方表示乡野,取其四野朝堂之义。)。现在已知的有五个,它们分别是三清庙,梓潼庙,龙童庙,二郎庙,观音庙(均在石垭境内)其余三个不得而知,现年八十七岁的老人李德伍说北山境内有两个,青凤境内一个,名字他记不清楚,有待查证。这种说法似乎合符情理。

二是:八庙山是当地人们口传有误,本名八面山,取名来源于该山在向阳村境内衍生了八面子山,故称之谓“八面山”,但因四周确实多庙,在过去,寺庙乃朝堂社稷之象征,数字“8”又象征吉祥,发达,昌旺。所以人们一直习惯于叫“八庙山”。

第三种说法是:传说“八仙”在草坝梁上的牛叉丫顶聚会,被这里四面八方的秀美景色迷住,原计划只呆一天,后来决定要留在这里劳动八天,每人都要在八天时间内在此山四周各自修建一座庙来护卫这座秀美的大山。最后他们0完成了这项计划,后人为了怀念这八位神仙所修的这八座庙,故叫此山为八庙山。不管哪种说法正确与否,它们都为这座神奇的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八庙山区一带的向阳村,来凤村,罗坝村至今还存留着大量的古墓群,其碑文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希望相关文物,文化部门引起注意,加强保护。

《中华民国陆军第二十一军军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左方兵团: 三月十五日开始攻击,范绍增令范楠煊旅进占王家岭后,又续向袁家坪、金华寺进攻。廖开孝旅由高冠子、印盒寨出击,被阻于土地垭。孟浩然旅进 占八庙山后,遭到冠子山、阴阳寨红军的英勇抗击,迄无进展。又一段文字是这样记载的:三月十九日范绍增复令全线进攻。范、廖、孟各旅同时向当面红军阵地进犯,自子至酉,-二十小时,范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亡,但仍无所进 展。惟左翼周旅刘团抄到板庙场、红灵台(今红云台)后面,谌团亦突破白嘴子向红灵台 进犯。红军旋由下老关庙(今云台)增来约三、四千人,从两翼-,激战至午,追使 敌军退去,红军乘势尾追,稍后红军又主动退走。这次范军伤亡逾五百人, 被红军夺去枪枝二百余支,入夜由红灵台山麓撤回原阵地。就在当晚,红军 分四路向周、孟两旅正面之李家山、卧牛山、护城寨、八庙山阵地终夜袭击, 数次突入,范绍增、罗君彤曾分赴前线督战,天明红军始撤回。……四月三日,范绍增师大举出犯,并有飞机三架助战,日夜连续攻击,至 五日据飞机侦察报告,红军辎重后移,有撤退模样,范绍增立即以十个团的 主力部队全线出动,到四月六日,右翼范旅占领泥龙场,续向土地堡推进。 廖旅占领石龙场,续向邱家堡推进。孟旅占领石垭场,续向中嘴梁推进。周 旅占领红灵台,续向澌滩河推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战史汇编(附卷)》中亦有相关的记载:廖旅在占领北山场、高冠子、印盒寨、龙台寺一带后,便在新线构筑阵攻击开始,孟旅之曾团山李家坝向庙子岗、大龙山红军阵地攻击,激战一日,进至石庙坝;次日在鹤项颈(今罐子山前)、大寨梁(阴阳山自古有大小寨之分这里指大寨)与红军战斗五小时,红军撤至嵌口岩(今观母岩)。翌日拂晓该军进占嵌口岩,红军向王家岭方面撤去。廖旅饶、叶两团 向北山场仰攻,自晓至午始达山坝,随即逐步向红军主阵地逼近;红军以逸 待劳,待敌军行将接近时,一面从两翼包抄,一面在正面以主力冲击,该军 立被击溃,伤亡约五、六百人,仍退回原阵地。于是该军又变更攻击计划, 先以周旅从左乘夜攻占北山场左翼之王家场,吸引红军-,胶着战斗,分 散红军在北山场的兵力,然后范旅居中、廖旅自右齐头向北山场红军主阵地 进犯。及至周旅攻占王家场后,北山场红军果增援-,该军竭力死守拉住 红军;廖、范两旅按预定计划行动,再度攻至三冠石、韩婆岭、林家寨、点 兵山前方时,又遭到红军有力反击,激战竟日,入暮红军退回原阵地,该军 即就红军阵地前方一、二百公尺处赶筑临时阵地。次日,范绍增令廖、范两旅各以一团兵力固守既设阵地,其余四团各组两个进攻部队,各选进路,一 齐进攻。攻势上午七时开始,红军坚强抵抗,并不时反冲锋,该军虽己迫近 红军阵前,但为红军火力及所敷设的副防御物所阻,欲进不能。范绍增见状, 就进而使用“神兵”;“神兵”在前,敢死队在后,其余部队紧紧跟随向前 冲扑,只准前进,不准后退。范与副师长罗君彤分头指挥,对北山场形成钳 形攻势,廖旅首先从右翼楔入纵深阵地,遂将北山场,高冠子、龙台寺一带 占领,伤亡达一千余人。红军退守土地垭、石龙场一带。周旅亦由江陵溪沿 巴河进出于三溪口、青龙场之间。次日,孟旅向王家岭,金华寺进犯,到达王家岭时,盂浩然认为北山场 红军的主力已被击退,由王家岭、金华寺进袭土地堡切断红军后方,当属轻 而易举。如果左与廖旅联络,协同对土地堡、邱家堡的红军形成包围并进而 将红军击破后,可以直抵通江邀功请赏。因即令所部徐团由地。红军在金华寺将孟旅击溃后,即乘战胜余威,转向高冠子、印盒寨廖旅 阵地进攻。午夜0钟,当面红军对廖旅饶团发动猛烈攻击,一部从正面楔 入,一部从右后方迂回包围,与敌军展开肉搏。此时范绍增在北山场,见势 不佳,乃一面令廖旅严守主阵地带不得后退,一面急派总预备队包括师部直 属特科手枪一营、冲锋枪一连及范旅之周执经团快跑增援。黎明时,红军一 部已于饶团阵地茂林猛攻其背,廖旅预备队廖团亦已全力投入战斗。从午前 三时开始轮番争夺,形成拉锯,战至次日午后一时,红军以打击敌军之目的 已达,乃节节掩护,逐渐退去。廖旅伤亡共达一千余人。这说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由张国焘,徐向前,许世友,李先念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片热血肥沃的土地上与国民党反动军阀,地方民团之间发生的战斗是多么的血腥和惨烈。

据现年八十七岁的老人李德武讲:上个世纪的六七年代,一位姓龚的当年参加过八庙山鹤项颈(罐子山)战斗的红军老战士曾来到石垭公社实地回顾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两人曾有过长时间的交谈。据已离世的老年人赵其贵述说:红军高级将领张国焘,徐向前曾经多次来到八庙山察看军情。本地人文辈出,历来有“八庙向阳出栋梁”一说,近代本地比较有名望的人很多,罗举一二于下:

孙坚三:罗乐村人,前清秀才,老私塾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是辛亥革命义士孙洪震的启蒙老师。

孙家乐:来凤村人,(已病故)生前任西藏林芝地区财政局长,西藏米林县委付书记,为人正派,清正廉洁。为西藏地区的发展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家新:来凤村人,解放军某部-。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为国为人民,奉献于军队和国防事业。

赵建成:向阳村人,老私塾先生,德高望重,远近闻名。

杨长益:罗坝村人,铁路工人,七十年代曾援外在非洲的坦桑尼亚长期修筑铁路,劳动成疾,把他的青春奉献给了友好的坦桑尼亚人民,已于去年离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李国:向阳村人,毕业于西南外语学院,长期在国外从事翻译工作。

孙国模:来凤村人,(已病故)老支书,为来凤村的水利,交通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赵兴三:向阳村人,(已病故多年)石垭乡较早的共产党员,为本村的农田水利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八庙山区文物遗迹:

八庙山山神庙:位于八庙山的团包梁上,由三间木结构瓦房构成,内塑各种形态各异的菩萨

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庙里曾经长期住着一位叫“项吉”的和尚,八十多岁时还坚持每天吃素,念经,行走箭步如飞。文革时破四旧,毁庙宇,山神庙被毁,其几日痛苦流泪满面,不肯接受安置。后远走它方,下落不明。

重石梁观音庙:重石梁位于来凤村与罗坝村交界处阳雀岭的山脚下的大路上,因其奇特的两石相重叠而得名。其旁边有观音庙并立有碑文。老观音庙文革中被毁,现在的新庙系当地老百姓自筹资金修复的,规模比老庙要小得多,现存留多尊形象各异的菩萨,形象逼真,值得观看。

来凤村观音堂:在文革中被毁,现残留部分遗迹。

八庙山区古墓群:在八庙山区的各村均零散地分布着大量的古墓及墓群,恕不一一罗列。

奇异景观:

九道拐—电叉河沟大岩嵌:位于来凤村与北山青凤交界附近的八庙山山脚下,自然形成千百年,岩嵌奇特宽大,过去附近许多老百姓常把自己的耕牛栓挂此处,过往行人常在此处躲避风雨烈日。

草坝梁—牛叉丫:牛叉丫因传说是因为孙悟空护送唐僧赴西天取经过火焰山时,为取得芭蕉扇与牛魔王战斗,追赶向西南方向逃窜的牛魔王,在草坝梁又发生战斗,悟空打掉了牛魔王的一只牛角,该牛角掉在平地上变成了一座像牛角一样的小山包而得名。在这里的山顶上可以看到近处的三沟和远处的四山美景。

上一篇 平昌阴阳山
上一篇 平昌刘家大院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58428.html
平昌县周边景点
三十二梁
三十二梁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三十二梁景区位于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和青凤镇境内,紧邻巴达高速青凤互通口,距离平昌县城20公里,主要包括千佛山、马垭风情小镇、龙井芍药花海、龙尾茶文化产业园等四大景点,总面积25.5平方公里。景区三面环河、山水相依,内有大小山峰三十二座,松海浩荡,云蒸雾绕,花香鸟语。始建于唐代的千佛殿,古韵悠长;见证科举的刘家大院,古朴端庄;历经300多年沧桑的蔡家大院,如今保存完好。近年来,通过种植万亩七彩林、5000余亩芍药花海、万亩生态茶园、10公里樱花长廊等,景区成为巴中、达州乃至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游客观光旅游、赏茶品茗、休闲养生的绝佳去处。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
白衣古镇
白衣古镇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白衣镇古称柳州,又名白衣庵,位于平昌县东的巴河岸边。“太阳出来照东门,巴河有个柳州城,柳州城里出美人。”这首民歌所说的柳州就是白衣镇。传说又叫“美人镇”。白衣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料载,始建于秦汉时期,方圆十余里为古柳州遗址。因古时河边有四五人合抱的柳树,绿荫遮天,覆盖古镇,巨枝十数丈,延伸到河对面,行人不假舟楫,可从大树枝上来往,柳州因此而得名。明、清设永睦县。清嘉庆年问因发生一起谋夫案而降格永康镇。清咸丰年间遭火焚,唯白衣观音庙幸存,故俗称白衣庵。清光绪年间,奉旨重建,取样皇宫,大兴土木,动用州、巴两河十三年河道税银,并在各省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
平昌南天门旅游景区
平昌南天门旅游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南天门旅游景区位于巴中市平昌县五木镇,距巴达高速驷马互通口25公里、平昌县城30公里,幅员18.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5平方公里,系米仓古道重要节点、川陕苏区军事战略重地。景区集山地运动、道教养生、红色旅游于一体,主要由南天门森林运动公园、双河生态园两部分组成。南天门旅游景区景观资源类型十分丰富,景区内分布有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共8大类、15亚类、27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且组合良好。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
佛头山旅游景区
佛头山旅游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佛头山森林公园佛头山森林公园位于平昌县城所在地江口镇北侧,通河、巴河、龙潭三面盘绕,众山簇拥环护,状如众星拱月。佛头山因传说“观音大士派佛头童子下凡镇守龙潭溪”而得名。景区经营面积293公顷,海拔400-723米,森林覆盖率达90%。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批准为A-风景区,2003年作为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佛头山景区气候温和,风景旖丽,峰峦磅礴,云山雾海,佛光若现,两江汇流,洪波素练,无不壮丽绝伦,莹洁清新。大高差、陡山坡、窄岭道、峭绝壁,支梁上踏出通幽小道,悬崖中露出聚仙山洞,V形谷鬼斧神工,奇石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