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罗家洞寺(云光寺)、老华寺、崔家庄遗址、小茨遗址、杨家河遗址、王坪遗址、广河赵家遗址、下王家遗址、三塬遗址、罗家尕塬遗址、任家崖遗址、广河西坪遗址、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地巴坪遗址、张家坪遗址、王竑墓、临夏北寺照壁、黄家清真寺、半山遗址、新庄坪遗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罗家洞寺是一座藏汉合璧的寺院,该寺院于明朝景泰元年建,至清同治11年因大火尽毁,清光绪年间本地善士罗仲成首倡并四处募资修庙,甘南拉布楞寺嘉木样-委派贡唐罗泽法师率工匠依样雕塑佛像,至光绪6年终于建成,举办了龙华善会开光大典。延至1958年寺院再度被毁,文物遗失、喇嘛还俗,1982年在当地信教僧众的倡议下,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唐夏茸-助资重塑百尊佛像,寺庙得以再建,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更盛。罗家洞寺还有一个传说,据说该寺的第一任法师名叫潘唐瓦却.吉洛珠,是尼泊尔的一名比丘尼,他潜修密宗,造诣颇深,为求正果,遵其师嘱远涉东土,行程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亦称大华寺、华寺等,位于甘肃省临夏市华寺街。据史料记载,临夏清真老华寺始建于1368年,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四十年(1775)扩建。景点位置甘肃省临夏市华寺街
崔家庄遗址位于临夏县北塬乡崔家村东北侧。属齐家文化。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墓葬和白灰面居址。曾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40余件。陶器主要为泥质和夹砂红陶,器表多素面,部分饰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器形有侈口高领深腹双耳罐、双大耳罐、侈口鼓腹罐和鬲等。石器有刀、斧、凿、锛、弹丸、网坠等,以磨制石器居多。玉器有璜、璧、玦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延伸阅读:·甘肃省第一至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茨遗址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东南1公里。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红陶和橙黄陶片,彩陶纹样主要有平行线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小口尖底瓶和罐、盆、钵、壶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类型的文化内涵有重要价值。延伸阅读:·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河遗址位于临夏县桥寺乡朱家墩村西600米。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面积约4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2米。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少量泥质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交错绳纹和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相间的锯齿纹、葫芦形网格纹、弧线三角纹和网纹,部分有内彩,可辨器形有壶、钵和单、双耳罐等。延伸阅读:·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坪遗址位于临夏市罕乡王坪村北3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暴露有灰坑、墓葬和房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多饰划纹、绳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圆圈纹、方格纹、波浪纹,可辨器形有罐、瓶、盘;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多饰绳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为单耳、双耳罐和侈口罐、鬲;辛店文化的夹砂红褐、橙黄陶片,多饰绳纹和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黑彩双勾纹、回纹、太阳纹等,可辨器形有双耳罐和壶。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三种文化的发展变化有重要价值。延伸阅读:·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家遗址位于广河县阿力麻土乡辛家村西北1.5公里。是一处半山类型、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暴露有墓葬、白灰面居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附加堆纹和绳纹,彩陶纹样有网格纹、锯齿纹,可辨器形有壶、罐;齐家文化的夹砂红褐陶片,纹饰有篮纹、交错绳纹,可辨器形有双大耳罐和壶。此外,还采集有寺洼文化的马鞍形口双耳罐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三种文化的相互关系及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
下王家遗址位于东乡县锁南镇下王家村南300米。面积约150平方米。采集打制石器2件、石片5件。石片用锤击法制作。器身小而薄,长宽大致相等,其中2件为白色石英岩质,3件为角页岩质。石器为加工精细的刮削器,一件为角页岩质,一件为白色石英岩质。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旧石器时-古有重要价值。延伸阅读:·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塬遗址位于东乡县考勒乡三塬村西8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暴露有房址和墓葬。采集有大量的马家窑文化泥质红陶、橙黄陶片和夹砂红、灰陶片,其中马家窑类型的陶片多饰绳纹,彩陶纹样有黑彩勾叶圆点纹、弧线纹等,器形有罐、壶、盆、钵等;马厂类型的陶片多饰绳纹、少量饰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四大圆圈纹、漩涡纹等,器形有罐、壶等。另采集有少量齐家文化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多饰绳纹、篮纹,器形有深腹罐、高领罐和鬲。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序列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延伸阅读:·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尕塬遗址位于临夏市南龙乡罗家湾村东北侧。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6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窑址和墓葬。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罐、钵、瓶、瓮等残片,多饰绳纹,彩陶纹样有黑彩勾叶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带状网纹;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灰陶壶、罐残片,多饰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锯齿纹、葫芦网格纹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罐、瓮,多饰绳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折线三角纹、漩涡纹等。另采集有齐家文化的双大耳罐、侈口鼓腹罐
任家崖遗址位于临夏县黄泥湾乡五一村西1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白灰面房址1处。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及少量泥质黑、灰陶片。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陶片纹饰主要为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纹样多见漩涡纹、网格纹、带纹,器形有喇叭口尖底瓶和钵、壶、罐等。齐家文化的陶片多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双耳罐、侈口罐和碗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延伸阅读:·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坪遗址位于广河县城关乡西坪村广通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布于堡子根、西坪山根、张家坟一带。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文化层厚0.5-1米。断崖面暴露有墓葬、灰坑、灰层、窑址、白灰居住面。出土有双大耳罐、折肩侈口罐、盉、单耳罐、垂腹罐和灰陶罐等。墓葬中随葬有陶器、猪骨等。陶器多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粗陶,还有部分彩陶片。纹饰有竖篮纹、绳纹、附加堆纹、交错压印刻划纹等。彩陶片还饰有彩黑平行宽带纹和勾叶纹等。该遗址出土的一件骨铲质料精良,被列为一级品。延伸阅读:·甘肃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位于临夏市,是原国民党军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马步青出资修建的私人住宅,建于1938~1947年,是由当地著名工匠精心设计施工,耗资近百万银元修建而成。建筑面积5976平方米。东公馆为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布局,正门为仿西洋式建筑风格的砖砌牌坊门。西院、南院四面均为五开间土木结构建筑。天井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有四个门分别通往东南西北四院,呈田字形布局。东公馆的砖雕尤为著名,槛墙和墀头都有精美砖雕装饰。蝴蝶楼主体结构为H形,南北长74米,东西宽56米,中间主楼面阔七间,歇山顶,左右两廊连接着长方形六角亭式楼阁,状如蝴蝶两翼,故名
地巴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祁家集镇黄赵家村地巴坪社西50米处的山地上,其分布范围北至地巴坪台地边缘,南靠颠山,西至西沟与陈王家坪隔沟相望,东接东沟与黄家坪相邻,遗址南北约400多米,东西约800多米,总面积为约3万平方米。1973年时由省博物馆文物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66座,出土器物756件,其中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达399件,分别为骨器、骨珠装饰品等,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器物,有罐、壶、瓮等,施黑红彩,纹饰为圆点纹、弧线纹、旋涡纹、网格纹等,均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同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
张家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达浪乡郑家坪村张家坪社。遗址东邻马家沟,西接郑家坪社,南依张家山,北接沙坡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有灰层,散落大量的人骨、陶片等,根据散落的陶片特征判断此遗址属齐家文化。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良好,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唐汪遗址唐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地势陡峭,为丹霞地貌,遗址顶部为唐家村山神庙旧址。遗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1956年文化部、中国科学
王竑墓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城北街道北寺新村,墓葬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嘉靖十年(1531)敕赐再次修缮,葬有明宪宗时兵部尚书王竑。墓园坐北朝南,南北长140米,东西宽约70米,占地面积5466平方米,建筑面积2041平方米。现存封土,直径约10米高约3米,现存明景泰元年螭龙碑1通,高1.3米,宽1.08米;甬道南北长约300米,宽约60米;另存华表1件,石虎、石羊各1件,石鼓1对,碑座5件,明清时期碑首2件。王竑墓墓园结构完整,布局考究,碑刻、华表等石刻留存众多,对研究王竑生平历史及明代丧葬、建筑、石刻等文化有较高价值。1
夏北寺照壁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八坊街道办事处王寺社区,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原为临夏清真北寺门前照壁,现仅存照壁,是临夏地区保存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砖雕照壁,平面为“一”字型,长12.3米,高6.6米,厚0.8—1.0米,全部由青砖砌筑,墙体磨砖对缝,砖缝致密紧凑。照壁中雕“墨龙三显”,左右两边为“丹凤朝阳”和“彩凤昭月”,寓意“龙凤呈祥”,刀工精湛,栩栩如生,堪称河州砖雕鼎盛时期的艺术精品。临夏北寺照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反映了多民族文化既相互影响又交相辉映的真实面貌。200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
黄家清真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黄家村,始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现存寺门和礼拜大殿。大殿由前殿、后殿和窟龛3部分组成。前殿为单檐前出廊硬山顶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6.1米,进深两间5.3米。后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3.5米,墙体均为土坯砌筑。黄家清真寺勾连搭结构和倒丁字形屋脊在我省清真寺建筑中为首次发现,对研究我省古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重要历史、科学价值。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寺院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
时代: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和政县洮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半山遗址是若干墓地和居住址的总称,包括瓦罐嘴附近的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东的一个墓地,彼此相距1~2公里不等,处于被冲沟切割成的各个小山顶上。1924年首次发现,并在边家沟发掘了一座墓葬。边家沟墓葬的死者系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头朝东南,侧身屈肢。随葬品比较丰富,计有1件磨制石斧、1件半打半磨的石锛、2件砺石、8件彩陶罐和4件夹砂陶罐。彩陶纹饰的最大特点是用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构成漩涡纹、菱形纹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新庄坪遗址位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银川乡新庄坪村银川河沿岸一级台地上,面积45万平方米。属齐家文化,杂有少量马家窑文化遗存。1929年发现。1989年,甘肃省博物馆做过调查。遗址由聚落址、窑址和墓葬组成。遗址断崖上文化堆积丰富,厚约3~4米,内夹杂着陶片、人骨、石块等。出土陶器以素陶为主,彩陶稀少,陶质精细,器形繁多,主要有双耳罐、三耳罐、大口罐、大口瓶、三足鬲,还有形象的鸟形壶、羊形罐等。在后沟发现墓葬区,出土过玉器和石器,主要有玉铲、玉刀、玉璧、玉环和石璧等。新庄坪遗址分布面积大,出土文物精美,文化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