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北方水城水利风景区、灵空山、沁县永庆寺、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沁县山西牺盟会新军纪念馆、灵空山圣寿寺、南涅水洪教院、南涅水石刻、阏舆古城及墓地、沁县大云禅院、沁县普照寺、灵空山古建筑群、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沁源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圣天寺、花坡、阎寨、太岳山森林公园、沁源烈士陵园,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北方水城水利风景区是指山西沁县利用本地自然风光,开发生态资源。"北方水城"就是这样一个项目。2007年11月,沁县开展了"集民智、求突破、找优势、谋发展"大讨论,通过征询专家意见,制定出了建设"北方水城·中国沁州"发展战略。整个工程为三期分步骤推进和实施:一期工程(2008~2010;二期工程(2011~2013);三期工程(2014~2016)一期工程(2008年~2010年),完善西湖改造和漳河河道治理工程,启动瘦西湖、东湖和南湖工程,在县城形成以西湖为中心的东湖、北海、瘦西湖、南湖四湖环绕;二期工程(2011年~2013年),完
灵空山风景区位于沁源县西北的五龙川乡,北接绵山,西靠霍山,方圆数10里,属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境内奇峰突兀,沟壑纵横,密林蔽日,花草繁茂。中心地段三峰耸立,涧谷幽深,有名的圣寿寺座落在谷中台地;据记载,宋代赐名的圣寿寺是创建于唐代的一座寺庙。唐懿宗第四太子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迷恋风光秀丽,削发为僧。其弟僖宗为兄大兴土木,兴建禅院。从此灵空山名扬方圆十数州。在南北山腰有居民小庄,田园葱郁。这里环境秀美,气候宜人,冬季温和,夏天凉爽,是一处理想的旅游、避暑、疗养胜地。灵空山风景区为AA级自然风景区,,是山西境内“热门”景点之一,是
笔峰山永庆寺位于沁县二郎山森林公园北部,相传始建于隋唐年间,先名大悲寺,明万历36年沈王赐“永庆禅院”,历代多次修葺、增修,建筑宏伟,规模宏大,可惜寺院建筑全毁于近代战火。明末清初,尺木禅师主持永庆寺期间,广交乡间有名望的老年人,大力宣扬佛法。2003年,沁县张国荣开始复建永庆寺,已修复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前来烧香拜佛的游客络绎不绝。
山西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太岳山国有林场,总面积248.3公顷。沁河的主源位于沁源县王陶乡河底村后一条狭长的沟谷中,沟谷两岸山崖相距约7米宽,在石崖上有一个水源丰盛的山泉出水口,如茶碗之粗,突涌而出,水质清冽,终年不减,长流不息。山泉流出石崖后,沿着险峻的十里山谷,一路奔涌而下。此后,渐次纳入出自官滩乡活凤村、景凤乡南湾、白狐窑乡马泉村、赤石桥乡涧崖底村、聪子峪乡水峪村等五处流出的水源,汇纳各川之水后,由小南川流出沁源县境,经千里流程注入黄河,沁源县即因它是沁河发源地而得名。
千泉湖湿地公园坐落在素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的沁县县城以西,北起漳河源头,南望官卧山,东邻涅水河,西源皇后泉,内有8座小型水库,是山西省和黄土高原丘陵区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浊漳河西源与上游河道的重要支撑点,地理位置优越。该公园规划总面积1054.0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07.24公顷,湿地率为38.64%。水源补给方式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山体涵养水源和地下水。除地表径流补给外,有漳河泉、池堡泉、口头泉三处地下水源补给。此外,湿地公园周边地区还有余岩泉、元王泉、仁胜泉、皇后泉等大型泉水补给。近年来,沁县坚持生态文明发展,在
山西牺盟会新军纪念馆坐落在沁县城南风景秀丽的二郎山北麓、西湖之滨,占地20亩,建筑面积5077.74平方米。全馆以8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500多件实物,系统地展示了决死队在三晋大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光辉战斗历程,再现了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挥艺术,彰显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威力,是一座全面反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战历史功绩的专题纪念馆。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时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城西北19公里灵空山峪中,坐落在悬崖的半腰灵空山圣寿寺位于沁源县灵空山镇灵空山中。坐北向南,五路院落一字排开,各有山门而又互相贯通。据寺内碑文记载,始建于唐代,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始名圣寿寺,现存建筑基本为明清遗构。圣寿寺五路院落自西至东分别是罗汉院、窑楼院、中院、关公院、僧房院,院后崖壁上有唐末开凿的净身窑,附近有建于明代的峦桥和仙桥。中院大殿面宽五间,硬山琉璃瓦顶,檐下施五踩双昂斗栱,看面抹斜。灵空山圣寿寺布局灵活,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寺内宗教文化内涵多样,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2
洪教院洪教院(第三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始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年间(1161---1170年)重修,正殿明间檐下悬挂匾额一方,题“敕之院”,右侧题“大定九年六月”。据寺内现存元代石碣记载,元至元八年(1271年)整葺法堂,补修佛殿、院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465平方米。呈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仅存遗址,建筑已毁)、前殿、过殿、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为元代建筑,前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遗构。正殿坐落于高1米的砖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方形。单檐悬山式屋顶。檐下斗栱五铺作,单
南涅水石刻时代:北魏至宋地址:沁县城内南涅水石刻位于沁县牛寺乡南涅水村,是近代发现的重要佛教石刻大型窖藏,因其出土地南涅水村命名。石刻中纪年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包括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时期的佛教石刻精美作品,主要有造像塔、单体造像、造像碑、碑碣等四种形式。造像塔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为国内稀有。现存造像塔共53座,由389块刻石组成,每块刻石四面开龛,以佛、菩萨为主像。佛龛周边雕饰有建筑、帷幔、飞天、杂技、鸟兽、百卉、树木等图像,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逼真。
阏舆古城及墓地阏舆古城及墓地(第二批省保)时代:东周地址:沁县册村乡乌苏村西南方是古代一处十分重要的聚落遗址,为兵家必争之地。阏舆古城战国时属韩,后属赵。1973年在村北发现了多处战国墓群。1979年在村东的古城遗址内发现大量的东周陶片和古城墙遗迹,经考证,为阏舆古城址。原地形地貌未有建设性破坏。
大云禅院在沁县城西13千米的郭村镇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邻,林木掩映。据碑碣与沁州志记载,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北宋重建寺院,金大定十二年(1180年)重修时买到空名院额一道,题名大云禅院。金崇庆元年(1212年)正式敕用。元明清时期屡有修葺。寺院坐北向南,共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两侧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筑。现仅存前殿、后殿等主体建筑。前殿,亦称中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架椽屋,单檐悬山顶。梁架简洁,斗拱精致,菱形格扇,拦额雀替,雕刻华丽,为清代重修时的风格。后殿为寺院中现存的一座主要建筑,广
长治普照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沁县城西8公里的郭村镇开村村东。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阴,视野广阔,景色优美。据清雍正年间《杭州志》载,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唐元和年间(806-820)大修,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顺治(1644-1661)、雍正年间(1723-1735)屡有增建与修葺。寺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是上党地区以建筑宏伟而著
灵空山古建筑群灵空山古建筑群(第四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沁源县城西灵空山灵空山属太岳山脉,境内峰峦叠起,沟壑纵横,风光十分秀丽。据寺内碑文载,唐初灵空山就有寺庙,规模较小。唐景福年间(892—893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主要寺院有圣寿寺,为明清所建。圣寿寺因地势修建,东西横向排列、左右联通六院,中大殿一院为主体建筑,共计有僧舍殿宇76间。另有明代修建的仙、峦二桥,造型精巧美观。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第二批省保)时代:1940—1942年地址:沁源县城东南7公里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率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沁源开展游击战,粉碎闫锡山“十二月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黎城会议整编建立的。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归属192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第一批省保)时代:抗日战争时期地址:沁源县城南8公里的阎寨村北500米的土丘台上原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碑,由太岳军区、太岳行署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15日立。1981年为保护碑加建纪念亭。纪念亭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48平方米,由砖石水泥砌成。纪念碑共四块,存放于碑亭内,背向而立。四块碑大小等同,高1.3米,宽0.53米,厚0.2米。第一块为碑名,第二块刻碑文,第三块刻决死纵队、抗战四年阵亡指挥员名录500余人名,并记有牺牲烈士4879人,第四块为陈赓、牛佩
在山西沁县城东30公里东郎村北侧。始建于晋,宋、元、明、清各代有修葺。前后两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大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中殿历史较早,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出檐深远,翼角恽飞,殿顶单檐歇山式,举折平缓。梁架全部露明,四椽伏乳伏在金柱上搭交,结构规整,手法洗炼。檐下拱伸出华拱两跳,手法斗拱用真昂,直接承托檐部负荷,显系宋制。殿内壁画明代所绘,内容为佛、菩萨、胁侍等,着色以石青、石绿、朱砂、银朱为主,面形秀润,姿态端庄,色调纯朴,工艺尚佳。
花坡花坡位于沁源县西北部王陶乡,是沁源县一处著名风景区。之所以被称为花坡,最著名的和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花。一面面舒缓起伏的山坡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五颜六色的各种不知名的烂漫山花在这里汇聚,几乎看不到裸露的泥土。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因为地广人稀,所以这里的各种不知名的鸟总把每一个光临这里的人看作是尊贵的客人,它们热情地招呼着你,簇拥着你,为你引吭高歌,为你翩翩起舞……山风徐来,花枝招展,随风摇曳,远处山坡的边线上,一簇簇的白色在游移着,那是放牧的羊群。生活在这儿的羊群应该是令人羡慕的,它们远离尘世,
位于沁源县城南。1940年至1942年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0太岳区党委、决死一纵队司令部、太岳军区司令部等重要领导机关驻在这里,当时有太岳区的“小延安”之称。-、陈庚、安子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生活、指挥战斗,领导太岳区的根据地建设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长治、临汾、吕梁三地区交界处,地处山西省腹地,太原市西南。1992年11月经林业部批准建立,占地面积90万亩。公园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在地区属太行山中段,并有多条溪流从这里发源注入汾河和沁河。园内植被良好,森林密布,森林覆盖率为48.5%,在山西省名列前茅。森林结构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占89%,其余为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油松,是山西省油松集中分布地区,素有“油松之家”之称,其中灵空山有全国最大的油松“九杆旗”,号称油松之王。除油松外,园内其他树种还有华北落叶松、白皮松、杜松、杨树、桦树、辽东栎、五角枫等。药用植物也很丰
位于沁源县城十字街西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太岳区党委为纪念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牺牲于太岳革0据地的先烈,建造了这座烈士陵园。陵园于1949年8月1日奠基动工,同年12月15日正式竣工。陵园座北向南,可分三个部分。进入园门,两侧是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正面是屏风。屏风开左右两门,供行人通行,屏风后小广场北面是纪念堂,从纪念堂两侧大门入内,院中高耸着烈士亭。烈士亭坐落在9级台阶之上,呈方型,每面四柱通天。亭高三层。登阶入亭,居中是烈士纪念碑一通,四壁是-、安子文、刘开基等同志的题词。-同志的题词是“为抗日战争和为解放战争而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