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大熊山仙人谷、大周封祀坛遗址、杨村遗址、颖阳遗址、前庄瓷窑遗址、柏石崖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后方医院旧址、登封向阳遗址、八方遗址、唐庄郭村遗址、登封玉溪宫、登封许由墓、程窑遗址、西施旧石器遗址、石淙河摩崖题记、登封清微宫、登封崇福宫、黄城遗址、二仙洞石刻、三祖庵塔、登封老君洞,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熊山风景区的仙人谷风景怡人、山清水秀、幽幽曲径,好似室外桃源一般。这里是尧帝故里,是少林寺历史上的粮库水峪寺所在地。登封情人谷的名字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夏代时期的大熊山原来是光秃秃的荒山,周围百姓连年干旱苦不堪言,九龙圣母以慈悲心肠带领龙子开泉引水后,大熊山变得山青水秀,面貌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盛唐时期起,少林寺地位得到空前的高涨。皇家赐良田无数,随在大熊山建立水峪寺,属于少林寺下院,因位于马峪川畔而得名。水峪寺不仅是少林寺的下院,也是少林寺的一个重要粮仓,历史上少林寺曾储藏粮食于此,灾荒时救济灾民
大周封祀坛遗址位于登封市区西万羊岗山顶,是女皇武则天封禅中岳时行禅少室——祭地之礼的场所。该坛上圆下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观念。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坛作高丘,高约10米,坛上建筑已毁。碑记刻立于武周万岁登封元年腊月,高4.49米,宽1.48米,厚0.60米,记述了武则天率领文武大臣封禅中岳、禅祭少室大典的盛况。梁王武三思撰文。大书法家薛曜书,楷体,时称“薛书”,谓宋徽宗瘦金之祖,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该遗址是研究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祭祀天地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村遗址位于登封市区南7公里的东金店乡杨村村北的台地上,东为嵩山向南延伸的丘陵山岗,西为较为开阔的河川田地,约300米有少阳河,北有赖家沟自然村,遗址中部有一自然的东西向冲沟及上世纪七十年代打的机井一眼;遗址西部顺少阳河岸有一条登封至白坪的乡间公路。杨村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且有少量的裴李岗文化的遗存,同时兼有龙山文化遗存;从而充分说明,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繁衍生息在这里,历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四五千年连续不断。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厚度达1—3米,面积达近十万平方米。杨村遗址是嵩山地区——中原地区原始社
颍阳遗址位于登封市颍阳镇区南约300米台地上,北临镇区豫03公路,南邻干河寨,东临颍阳至刘寨公路、倚泊河,西邻郝沟。颖阳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30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84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二十年来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采集到一批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陶器残片和石制生产工具。1991年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分别在遗址的东部及北部各布方一个(T3843、T0736),在南部布方两个(T0412、T0512);发掘面积101.5平方
前庄瓷窑遗址位于登封市宣化镇前庄村南北台地周围,窑址群分别位于朱垌、钟楼等区域,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时代从唐一直延续到宋元。前庄瓷窑遗址于2005年发现,2007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部分窑址进行发掘。1号窑址位于前庄南50米东断崖下,窑址上壁距可耕地表70厘米,窑东西深1.8米,南北宽5米,窑高1.3米,窑壁厚20厘米,文化层断面清晰,红烧土明显。此处发现有文化堆积的残圆形匣体、垫饼等窑具,周围有大量的陶瓷残片,通过采集的标本残片看,有碗、盘、碟、杯等,胎质细密坚硬,多为深灰、浅灰、香灰等,釉色有月白釉、黑釉等,釉色细腻,白色普
柏石崖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后方医院旧址,位于郑州市登封市徐庄镇南部柏石崖村。柏石崖村是革命老区,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核心腹地之一,是八路军后方医院所在地。1944年9月,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派,皮定均司令员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来到登封,在马峪川(今徐庄镇)一带建立了箕山豫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初,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攻打大冶时,为解决战斗中伤病员的救治问题,在此地建立了抗日后方医院。当地群众积极支持抗战,主动腾出院落、房屋、窑洞为伤员、医院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使用。医院有轻伤员区和重伤员区(小河以东的房屋和石窑洞为重伤员和护士住所,以西
向阳遗址位于登封市区东北约15公里唐庄乡向阳村东北的山岗台地上,南临勺河,北为缓坡,东西为丘陵,遗址东西最长处330米,南北最宽处430米,面积达近十万平方米。遗址于1975年发现,向阳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同时兼有龙山文化遗存。绝对年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至公元前2000年。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厚度1~3米,南部堆积明显较厚,文化层厚度在2~3米;最厚处达4米以上,在断崖上发现了大量的灰坑堆积,几乎灰坑相连,灰坑内夹杂有黑陶、灰陶、红陶残片及红烧土块。瓮棺葬多暴露于遗址的南部断崖的崖壁上及中部路沟的断崖上,葬具多为小口尖底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东南15公里处告城镇八方村东南。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1954年首次发现。1979~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100多平方米,发现灰坑22个。出土遗物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有石铲、石球、骨锥;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泥质红陶、夹砂褐陶、泥质灰陶等。陶器表面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少数饰有弦纹与彩绘。制法以手制为主,器形有鼎、罐、瓮、盆、钵、尖底瓶等,属仰韶文化前期和中期遗存。头沟镇:头沟镇位于承德县中北部,1955年建初级社,1985年正式设镇,总面积182.16平方公里,农业
郭村遗址位于登封市区东北部唐庄乡郭村南部,地表均为农田,为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保存完好。郭村遗址1996年被发现,经过多次调查,发现了夯土层和灰坑,为探讨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建筑的构筑方法及形式和当时的社会形态都提供了重要资料。郭村遗址发展序列完整,为研究仰韶文化探索夏文化及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场所及实物资料。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溪宫位于登封市东北唐庄乡土观村西,创建于明,清代重修,宫内现存明清等建筑9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明代建筑玉皇大殿为玉溪宫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为74平方米。单檐歇山绿色琉璃瓦覆顶,顶脊两端置龙吻。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殿内做减柱造。墙上壁画,因年久脱落,模糊不清。九苦殿、三官殿为清代硬山式灰筒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另外散存宫内外明至民国碑刻及石雕10余件,记载了玉溪宫的历次重修情况、资金来源、建筑规模和在周边地区的宗教地位等,也是书法艺术的精品。玉溪宫建筑群及石刻壁画艺术,对研究中原宗教历史、艺术、科学具
许由墓(含庙、石寨),位于登封市东南20公里的东华镇刘庄村,墓、寨位于箕山上,庙位于箕山下,均为山坡及台地。墓冢朝向西北,位于寨北,墓冢呈圆形,直径约19米,周长约60米,墓冢高约6米,冢前有石砌供案,冢下有1.70—2.50米高的山石砌墙。寨分大寨和小寨,山石垒砌而成,小寨北部环绕墓冢。寨门位于南寨墙的西段,寨门为拱券状,平面为凸字形。许由庙位于箕山下西南侧,槐里村南部,庙坐北朝南,创建于何时无考,现存正殿一座,东西厢房各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登封知县邢州傅梅刻立的“箕山”碑一品,清代刺柏一株。许由乃上古贤士,尧帝曾想让位于他,他坚辞不
程窑遗址位于登封市区东南约7公里的东金店乡程窑村北的台地上,西临双溪河(书院河)、岳村,东临告成镇西范店村,北靠丘陵、南临程窑村,遗址北部有朱口至西范店乡间公路一条,遗址处在河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范围地势高,周围低,该遗址于1977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登封告成王城岗遗址发掘期间,组织对嵩山地区颍河两岸古文化遗址调查时被发现,1979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赵会军、曾晓敏等同志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75平方米。1984年河南省第四次文物普查时,登封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作了调查,1987年3月1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程窑
西施旧石器遗址坐落在洧水河上游左岸的二级阶地上。在现代耕土层之下发现了3米厚的从全新世至晚更新世的地层堆积,其中属于马兰黄土堆积的②C层偏下部发现了厚度约60厘米的密集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根据同层位出土的碳粒样品测定该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约22000年(未校正)。西施旧石器遗址出土了石锤、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工具、断块和残片等各类石制品共计8500余件,石制品的原料以燧石为主,还有零星的石英、玛瑙和石英砂岩。通过对西施旧石器遗址出土石制品的观察、测量和初步分析,确定了典型的石叶石核、石叶及石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石制品,西施旧石器遗
石淙河摩崖题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东南约16公里的大冶镇西刘碑村西的石淙河畔,题记摩刻于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三月十九日刻。高3.7米,宽3.7米,楷书,繁体字,字径四厘米,分三层刻制,39行,行42字,为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为《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两部分。石淙河发源于登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嵩山玉女台下的平洛涧,所以上游称为“平洛溪水”,溪水东流至市境唐庄、卢店等区域称为勺河,河水流经大冶区域的西刘碑村折向西流,此河段称为石淙河。摩崖题记位于风光秀丽、巨石林立近千米长的河段内,此河段的两岸为高约二百余米的丘陵,在两
清微宫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三王村,少室山南麓的清微岩下,原为唐代谏议大夫李渤隐居读书处,号称李渤宅。北依少室山清微岩,为九峰环抱,南临少阳河,东为黄沙岭,西为金牛岭,与少室山清凉峰相望。元至正年间,将李渤宅改为清微观,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清代重修,宫内现存清代重修后的玉皇殿、民国年间修建的东西配房及近现代修建的山门共20多间,院落占地面积1970平方米。清微宫是嵩山地区历史悠久的儒、道教活动场所,历史上李渤曾同弟弟李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隐居读书,后来不远千里迁徙到风水宝地的少室山清微岩下建宅隐居读书,对研究唐代时期嵩山地区的儒家文化及后来
崇福宫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市区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距市中心2公里。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宫,面积现存约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间,古树名木50余株,历代碑石10余品。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建筑,唐高宗时在万岁观内建太乙祠,因祈雨有验,改万岁观为太乙观。五代间废毁。宋真宗时(公元998-1022年)把观提升为宫,更名曰崇福宫,对宫院大加整修,并由宫廷管理,到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宫内建筑达一千余间。是北宋皇室夏季避暑的离宫。比较重要的碑刻有《寇谦之传》碑,《元圣旨
黄城遗址位于登封市君召乡北黄城村,城内面积18万平方米。该城现存城墙一周,其夯筑法在我省古代城墙中十分少见。根据城墙的夯筑特点及夯筑方法可知,黄城始建于春秋时期。此城墙的发现,对研究春秋时期城墙的修筑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仙洞位于登封市区北嵩山太室山三皇口东400米处,坐北面南,三面悬崖峭壁,开凿时代当在明代之前。该处两洞为天然形成,东洞为二仙洞,洞内现存佛像五尊,其中西一尊为明代雕刻,洞东西宽4.8米,高3.8米。西洞为附属洞,宽9.8米,深4米余。二仙洞俗称“嵩阳洞”,确凿创建年代无可考。洞东西宽4.8米,南北深4.8米,内高3.8米,外高2.2米。紧靠洞后壁处有一石台上奉五尊佛像,东为文殊,中间为观音,西为普贤,两边各站立一名童子。西一尊有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明代雕石象基座,象座高28厘米,宽20厘米,长54厘米,形态似卧象,面目雕刻栩栩如生
三祖庵塔位于登封市区嵩岳寺北3公里两沟交汇的深谷之中三祖庵旧址处,始建于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三祖庵原名竹林寺。现仅存金代砖塔及后在原遗址上重建的大殿三间,明清石刻二品、古银杏树一株、罗汉洞及周边其它遗存等,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三祖庵塔是目前全省保存金代砖石建筑成份其价值较高的单体建筑之一。三祖庵塔位大殿遗址东约3米处,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须弥基坐,叠涩密檐式七层,通高10.2米。砖筑座高1.63米,塔身第一层高1.83米,各面分别面宽2.10米。塔身面南第一层为半圆拱券门,现仅存半圆形石门楣和立颊,东立颊下端已残。塔
老君洞位于登封市区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半腰间,背依太室山中峰。老君洞洞高两米,深4米,宽3米,为唐代初年隐逸居士潘师正所开凿,洞形像鸡卵,亦称“鸡卵洞”,因内奉老君像,后称老君洞。唐代以来,在老君洞周围陆续增修了一所道院,分东、西两院,房舍100多间。两院东西长188米,南北宽64米,面积约为12032平方米。东院为主体院落,从大门至后殿共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为无极老君殿、无极老母殿等。无极老君殿座落在东院的最后,清代末年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大式硬山出前檐黄琉璃瓦覆顶。殿内施有两根合抱的对称盘龙木柱。无极老母殿东侧顺山房为千佛殿,